关于开展华东理工大学第四届“良师益友”活动评选通知
为了进一步构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倡导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和谐发展的优良风气,华东理工大学将于本学期开展第四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将在以往优秀导师评选的基础上增设优秀导学团队的评选,努力创新评选形式,树立宣传典型,力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导学氛围。现就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说明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二、参与对象
华东理工大学全体在职研究生导师、科研导学团队
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标准
“五佳”导师:师道风范佳、学术水平佳、育人成效佳、开拓创新佳、关爱学生佳。
(1)师道风范佳: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操守。
(2)学术水平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带领团队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3)育人成效佳:所指导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开拓创新佳: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注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有所成就;
(5)关爱学生佳:能对研究生的生活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必要的支持,关心和指导研究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
四、“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评选标准
“四优”导学团队:团队建设优、科研成绩优、学习氛围优,文化建设优。
(1)团队建设优:团队教师总数两名及以上,学生总数(包括已毕业学生)10名及以上,有已毕业的研究生;(含博士点的团队必须包含硕士、博士,若无博士点则不要求含博士)
(2)科研成绩优:团队成员在重点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或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奖,以及拥有专利成果,或指导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奖等;
(3)学习氛围优:学生能在导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业,团队学生中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数不超过10%,延期毕业学生不超过30%(有受处分学生的团队不得参评);
(4)文化建设优:师生间关系融洽,亦师亦友,同学间互助友爱,情谊深厚,团队每年至少有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党建与思政教育活动。
五、活动安排
本届“良师益友”活动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初评——学院推荐(4月15日-4月30日)
学院自行推选“好导师”及“优秀导学团队”候选,不限名额。上报时学院需要对上报的导师和团队进行排序。凡获得过第三届“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称号的导师,原则上不再参与此次评选活动。5月1日前学院将候选导师及导学团队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材料格式见附件一、二)。 2、复评——网上投票(5月20日-5月24日)
5月20日-5月22日投票评选出20位“好导师”,5月23日-5月24日评选出20支“优秀导学团队”。届时将在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上进行投票评选。(如发现刷票行为,直接取消其候选资格)
“好导师”晋级规则:各学院票数第一的导师直接进入终评。另外2个名额在剩余候选人中票数高者晋级。
“优秀导学团队”晋级规则:微信平台上票数排名高的前20组导学团队进入终评。
3、终评——现场投票(6月6日-6月10日)
各学院派出3名研究生代表参与终评。代表现场观看各位候选人及候选团队宣传资料,进行现场投票。当场公布最终结果。
现场投票细则:每位代表有20票,至多投给10位好导师和10支优秀导学团队,只可以投同一学院的导师或团队一票。
4、评优——表彰阶段(6月末)
学校将对获奖的导师和导学团队进行表彰奖励,召开表彰大会,颁发获奖证书,并通过校园相关媒体对好导师和优秀导学团队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宣传。
六、工作要求(要求对学生提和对学院提并重)
1、积极参与
“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每三年组织一次,活动不仅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也得到各位导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请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各学院认真组织此次评选活动,动员学院师生积极参加,把学院优秀导师代表的风采展示给全校师生,组织研究生为自己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投票。
2、精密策划
第一轮活动评选采用微信投票的方式,社会大众都可为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投票,每人一票,导师、团队所得票数多少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轮评选。各个学院要精心为每个进入终评的导师和团队制作材料(包括文字和影音材料等),深入挖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候选者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的优秀事迹展示给广大师生及社会大众。
3、广泛宣传
各学院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微信平台、班级QQ群、微博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为自己喜爱的导师和导学团队投票。不仅如此,还要深入了解候选导师和导学团队的优秀事迹,促进跨学院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七、奖项设置
为保证此次“良师益友”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调动广大研究生的积极性,活动还特设以下奖项:
(1)“我心目中的好导师”10名;
(2)“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奖10名;
(3)“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10个;
(4)“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提名奖10个;
(5)优秀组织奖5个:奖励在此次“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中积极组织、表现突出的学院(所);
(6)个人奖30名:凡参与投票评选者都有机会获奖,奖项设置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会
2016年4月
附件一
候选导师文字资料范例
1、【导师生活照】
2、【个人简介】
100字以内个人简介,用于微信推送。
2、【个人简介】
魏东芝,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特殊津贴,霍英东基金获得者。
近年来魏老师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近30项,包括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被SCI、EI、ISTP收录,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
1999年元月,魏教授与企业合作创立了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方向涉及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生物催化、生物分离、新药药理和中药现代化等多个领域。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00名。
3、【事迹介绍】
(1)学术上的良师
在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创立到发展的这些年里,魏老师身先士卒,以实验室为家,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装备精良,管理科学,实验条件优越的科研平台。2002年,由于长期劳累,魏老师住进了医院,即使住院期间,还是每天保持与实验室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验方案指导,并不顾医生的劝阻提前出院。因为在他心里,最放不下的正是他的学生们。
“诚实和信誉比什么都重要。”这是魏教授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他说:“信以立足,诈以毁身,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结果和结论负责,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真才实干。”从魏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才能,还有终生受用不尽的道德和人品。
(2)生活上的益友
“新世纪的研究生,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才。”除了学术交流,魏老师还经常与研究生们畅谈人生和处世之道。生活上,魏老师总是如兄长,如慈父,给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科研过程经常会遭遇失败,当有的同学在痛苦中徘徊而变的憔悴不已时,魏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忍不住主动找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科研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进行耐心细致的鼓励开导。
为调剂辛劳的实验工作,魏老师每年都要与研究生们一道去游历名川大山,共享美好时光。他常说:“科研工作是枯燥的,我们除了要探索未知世界、造福人类以外,也要学会适当的享受人生,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也利于重整身心更好的投入工作”。在魏老师亲自督导下,各种文体活动,如“鲁华杯”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也搞的红红火火。每逢“中秋节”、“元旦”等节日,全所师生联欢共庆,感受一份大家庭的温暖。而魏老师则乐呵呵的看着,笑着,喝个彩,起个哄,兴致来了,也跃上舞台,一展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歌喉。
(3)蓦然回首间,已是桃李满天下
为人师表,厚德载物。在魏老师费尽心血的栽培下,鲁华所的研究生人才辈出,2005年有11人获得了研究生各等奖学金,2006年两名博士毕业生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另外,每年都还有大量的学生获得各种校内外奖学金。
魏老师每年有几十位硕士、博士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或远赴海外深造,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学生很多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乃至大学系主任、学院院长。更有很多进入了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知名的大企业。
4、【最想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或【导师格言】)
××××××××××××
附件二
候选导学团队文字资料范例
1、【团队建设照】
2、【团队简介】
3、【团队成员主要课程平均成绩】
4、【团队科研成果简介】
5、【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