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黄晓宇研究员来院做学术报告,
题目为:共价和非共价作用辅助的单分子链折叠和聚合物单分子链纳米粒子
时间:2016年4月4日下午1:30
地点:研究生楼605.
谢谢!
郎美东
报告简介:
目前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NP)常见方法有乳液聚合法、微乳液聚合法、树枝状聚合物、自组装法和沉淀法等。乳液法NP粒径一般>50nm,微乳液法NP粒径为20-50nm,树枝状聚合物NP粒径为1-10nm,但合成困难,自组装法再化学交联制得的NP粒径一般为20-200nm,而粒径5-20nm的聚合物NP制备方法相对较少。采用聚合物单分子链折叠并分子链内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是制备小尺寸聚合物纳米粒子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分子链内的超分子作用辅助的聚合物单分子链折叠也是未来模拟生物大分子链折叠过程的一种可能方法。报告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此领域做的一些工作,如,采用磺酰叠氮和苯并噁嗪的分子链内的共价交联制备单分子链小尺寸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荧光特性的聚合物单分子链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利用分子链内的四重氢键作用实现非共价交联,制备单分子链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溶液环境可在线型聚合物和纳米粒子间可逆调控;合成带有三联吡啶的功能单体,再将所得单体与水溶性聚合物进行共聚得到共聚物,然后以Fe+作为交联剂以实现分子链内非共价交联制备可逆型单分子链纳米粒子;将β-环糊精接枝到聚合物侧链上,以桥联的二茂铁小分子作为交联剂,利用主客体作用得到分子链内交联的聚合物单分子链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外加电压的方向可可逆调控该聚合物单链的自交联或解交联。
报告人简介:
浦鸿汀, 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先后在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南密西西比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博士后或访问学者,1996年起在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所长等,任《Mediterranean J. Chemistry》、《功能材料》、《化学工程》等杂志的编委。先后入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能源材料、高分子功能膜、高分子合成和改性等领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大专项子项、973子专题、人才基金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1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9项,编写专著和教材3本,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37篇,SCI收录138篇(被引用2000余次,73篇位于一、二区,69篇IF>3.0,H因子28)。已培养毕业研究生54名。曾任Science, Prog. Polym. Sci., J. Am. Chem. Soc., Macromolecules,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Polym. Chem., Chem. Mater., J. Power Sources等50余本国际期刊和《中国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功能材料》等20余本国内期刊的审稿人。